園訓:「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二十二章6節

撰文: 家庭動力輔導心理學家莫黛琳

筆者是在一個社交情緒小組裡認識 W 的。當時,W 只有 11 歳。在小組裡,雖然  W 會「跟風」做出一些不守秩序的行為,但他卻是小組裡最能夠明白別人行為背後情緒的小男孩。而且,他也能夠在別人面對情緒困擾時,主動提出幫助。小組完結後,他的媽媽要求我單獨面見 W。自從升上小四以後,W 的成績大為倒退,從初小的全班名列前茅,跌到小五時候的全班  20 多名,尤以英語科的成績跌幅最大。老師報告說,他開始與一些全級最頑皮的孩子為伍,經常和老師頂嘴。在家中,他也經常和父母頂嘴或者不理睬父母。筆者感到很納悶,為甚麼一個善解人意的孩子,會突然迷失了自己呢?

在治療的過程中,筆者發現W的內心世界:

1.  他內心很寂寞和空洞:第一次單獨面見W,他就表示很願意來見我,並在筆者面前哭訴他的委屈和孤單。他表示,父母只關心他的成績,不關心他的情勢,也不關心他的興趣愛好,也沒有花時間陪伴他。

2.  他很重視人際關係:在往後的治療過程中,他也逐漸開始向筆者分享他在學校生活的點滴,例如不同科目的老師們的態度、脾氣,和學生的互動關係,怎樣影響他在不同科目的成績。因此,不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裡,良好的人際關係,別人對於他的理解和接納會成為他學習的動力。

3.  他很喜歡動腦筋,不怕困難和失敗,喜歡研究挑戰智力和耐性的遊戲、玩具和創意寫作。在遊戲室玩桌上遊戲的時候,筆者愈是故意贏他,他就愈有興趣明白我的招數。然而,背誦式的教學方式使他失去讀書的熱誠。

父母的關心 願意敞開心扉
要改變老師和學校的課程是很困難的。而且,如果要在小六時轉校,也有很多實際考慮因素。因此,筆者和他的父母一起幫助 W,使他在家中得到他在學校裡得不到的關注、接納、理解和腦激盪,成為其中一個治療介入的可能性和重點。

W 的父母不善於表達愛意和關心,但其實他們打從心底裡很關心 W。每一次的家長諮詢環節,父母都特意請假出席。當筆者引導他們回想伴隨 W 成長的點滴,他們很快就意識到和接納了 W 的心理需要,並承諾會花更多時間陪伴 W,嘗試了解和參與 W 的興趣愛好。過了一段時間後 ,他們便向筆者報告,指 W 在家中開心了很多,也開始願意向父母分享一些他在學校的情況。


發掘長處 重拾真我
另一方面,筆者在遊戲室裡,透過遊戲幫助 W 發掘他的長處, 明白自己希望成長和進步的意欲,從而建立他的自尊和自信,重拾真我,並為自己選擇一條當走的路。筆者相信,人的本性是希望自己能夠成長,向好的方面發展的。只要幫孩子認識自己的深層渴望,他自然會走向光明之路。當遊戲治療結束時,W 告訴我,他的整體開心指數提高了很多,因為他明白了自己的長處和一些重要的價值觀。他的媽媽也告訴我,老師說他在學校裡已經從新認識了一些成績、操行比較好的朋友,對老師的態度也改善了。讀書方面,雖然興趣依然不大,但也穩定下來了。

孩子成績出現倒退,背後的成因很多。作為父母,如果只着眼於成績分數,往往會錯過幫助孩子成長的契機,造成孩子的其他行為問題,影響親子、朋輩和師生關係。對於孩子而言,父母能夠站在他們的角度關心他們,投其所好,明白他們的難處和肯定他們的長處,是孩子成長的基本需要。

說到底,有一個知音,是人類的深層渴望。這個世界充滿著許多難以改變的現況,例如老師和課程。然而,深度的共鳴,總能夠令日子變得容易過一點,使我們的孩子心靈強壯些,不易迷失,減少行為偏差的可能性。至於成績,單是名次並不能定奪孩子將來成功與否。W 對於自己長處的肯定,不怕困難、樂於鑽研和進步的發現,可以成為他一生的座右銘,陪伴他度過未來人生的起起伏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