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小朋友升小,家長可做甚麼?

資料來源:心啟晴心理學家李偉堂博士

到下學期,K3小朋友要開始準備上小學,除了認識新的學校、預備文具和學習穿校服等,還有甚麼家長可以協助他們順利過渡,做好升小銜接?很多時候小朋友遇到很多未知的事物便會感到焦慮,應對小朋友的焦慮情況,最好事先做好預備工作。

甚麼是做準備?在上學前打開時間表,提醒小朋友:「你看上完這兩節課後便會有小息,然後上完這兩節課後又會有小息」,他們在心裡便會知道大約甚麼時候有小休,然後到午膳時間,再上課一會便放學了。

在老師方面,他們不知道誰是老師,我們便可以說:「這位老師應該是男老師,這位是女老師。」這樣就是事前的預備,讓小朋友對未發生的事情知道更多

更好地做準備。尤其很多小學都會舉辦迎新活動,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忙碌,覺得九月開學時才回校,現在不用參與。能參與的便參與,這樣其實是幫助小朋友認識多點,面對未知的事物也能有充分的預備。

有了剛才那些充足的預備,還有甚麼細微的事情是我們需要留意的呢?我們說小朋友升上小一會焦慮,是對未發生的事情,沒有任何準備,然後會感到擔心。當他們能夠掌握每一節課整體需要做甚麼事情,焦慮的感覺便會減少很多。

有些則不是父母可以掌握的範圍之内,就是他的同學們。小朋友會面對一些情況,例如旁邊的同學很多小動作,會走到小朋友的位置拿他的東西來看。這些對小朋友來說是不順利的時間,但這些是沒法預防,所以要培養一下他們。尤其他們剛踏進小一,在放學後多點和他們聊天,問他有沒有遇到不順利的事情,讓小朋友可以說出來抒發一下。他們便會發現即使有些擔心,放學後可以和爸媽說,爸媽也會安慰他,他們的不安感也會再減少一點。然後到了第二天,那些不高興的事情已經放下了,他們便會重新再來開心上學。

每位爸媽也想在小朋友放學回來時,問他們多點東西,知道多點上學的畫面。家長應該學習多些問問題的技巧,讓小朋友如何可以說多點内容,畫面更完整。其實有些小朋友比較外向點,多說話的,對父母來說當然會容易明白點;有些小朋友則比較内斂,内斂的小朋友有很大的特徵,就是他的内心還未能夠掌握情況,所以不知道該怎麼表達。

面對内向的小朋友時,可以簡單一點,就是畫一張海報,上面有很多不同的情緒圖案,然後問他今天經歷了甚麼心情。他們看到圖案便會想,可能有時候會指著生氣、有時候會指著傷心、有時候又會指著開心,這樣就可以問他發生甚麼事感到高興、生氣或傷心?他們就有空間表達有這些情緒的事情。

為甚麼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

資料來源: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

每天放學後,叫小朋友坐定定做功課,就如打仗一樣。通常小朋友不喜歡或不願意做功課,都有數個原因,家長可以如何協助小朋友呢?

第一,他真的不懂得怎樣做。如何才算是真的不懂得做?我發現有不少小朋友回到家後,原來有八成的功課要家長從旁指導,那麼小朋友自己一個處理不了,他就當然等待父母回家。在父母角度中,他們就會覺得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了。

第二,小朋友其實有八成是懂得做的,但他其實很想父母陪伴自己,所以他會爭取和父母一起的時間,等到父母一起,就裝作不懂得 。其實他們不是想不懂的,而是潛意識地希望父母陪伴自己,想和父母一起做功課。

第三,可能是他們太累了。原來是父母在安排方面,沒有給小朋友一個恰當的時間表,令他們在一個不佳的狀態中做功課,所以小朋友就不願意做了。

如果小朋友原本是不懂得做,家長應和學校好好溝通。如果學校願意將功課的程度調彽,適合小朋友做,這樣家長就不需要擔心程度的差異。如果小朋友不喜歡做功課,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討厭上學,繼而失去學習的動力。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學校溝通,是否可以給他一些較淺的功課,令小朋友在做功課的過程中是享受的。

如果學校是不能夠配合,那麼家長要想想自己如何從旁指導,令小朋友或在假日慢慢讓他上一些由淺入深的課程,或給一些字讓小朋友認得,或透過一些遊戲剪接,令小朋友明白讓他慢慢享受做功課。

其實在教育界最擔心的就是他們已經抗拒學習,抗拒上學和抗拒做功課,所以我們要真真正正地正視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的原因。有些小朋友很喜歡和爸爸媽媽黏在一起,但在現時的社會大部分父母回到家後會和小朋友做甚麼?就是做功課,這是他們唯一的親子時間。如果唯一的親子時間,大家也關係不好或不高興,就會製造很多家庭或婚姻的問題。

如果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只是為了等待父母。家長可在小朋友身邊半玩耍,半陪伴,用半親子的方法和他一起做。你可以在旁邊看書或做一些類似功課的東西,例如工作上有些東西要帶回家處理的,讓小朋友覺得你在他身邊陪伴,你在做事他也在做事。

有一個令人感擔心的情況,便是很多家長會說:「行了,你做吧,我就在旁邊」,但其實家長在看電視、看手機或玩遊戲機。這樣的話小朋友就會覺得其實你不是在陪伴他,大家都不是在做同一樣事情。當然就算小朋友大部分都懂得怎樣做,家長不用爭取時間做其他事,最好真正地看著他做。在旁邊不停稱讚他:「不錯喔,原來真的會做喔!」給他多一點稱讚,那麼這個就是最好的方法了。

如果小朋友到了K3下學期左右,其實他們都已經成大了,挺有獨立能力的。家長或許會想「這麼大了,不應該再陪他做功課了」,其實家長從小到大已經開始要有時間表的鋪排,讓小朋友跟隨。譬如小朋友放學回家,他們要休息一會或吃一點東西和玩一會遊戲,可能半小時或者45分鐘後就開始要做功課了。

在K1、K2的時候,家長可以在旁陪著他,但到了K3家長就可以用獎賞的方法,「如果今天我下班回來後,我看到你完成功課,就給你一個剔號。如果做完功課後,你很乖地去洗澡,接著我會再給你一個剔。」給小朋友一個時間表讓他自己看,他每剔完之後家長便給他星星或心心。在他的時間表,每一星期的時間表儲了足夠的星星,媽媽就要有些承諾,例如去公園玩等。那些獎勵最好都是親子活動,不是買玩具、禮物或糖果。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自小學習收納大法 執拾玩具無難度

資料來源:台灣收納整理師于之琳

家長的其中一個惡夢,就是每晚辛苦將玩具放好,第二天早上又散滿一地。自己玩具自己執,家長可以如何教導小朋友執拾玩具呢?

我們依據小朋友的年紀來決定收納箱應該要多大,小朋友大概在小寶寶1至2歲的時候。為避免小朋友將玩具放到嘴巴,這個時候的玩具通常也比較大件,我們需要的收納箱就稍微大一點。在小朋友年紀比較小的時候,我們的標準可以很低很低,主要讓他們知道玩完玩具之後是需要收拾的,要收拾到收納箱,把所有的玩具收進去就好。在這個年紀,我們需要訓練他們的是收納。

到了小朋友再大一點,大概3至5歲時,他們已經可以有初步分類。知道玩具類型有不一樣。那時候的收納箱就不一定要這麼大了,我們可以換一個小一點的收納箱,依據不同類型的玩具稍為分類一下。我們把遊戲規則調高一點,可以在收納箱外面貼一些分類標籤,以圖案、顏色或字卡,方便小朋友辨認。例如車子,有車子的圖案或用字卡「Car」,讓小朋友慢慢去學習記得這種分類。

當小朋友升上小學,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會知道甚麼東西要收在哪裡,我們的收納盒就可以變得更小。然後可以收納很多小朋友的小東西,像小女生的飾品、小珠珠及Barbie娃娃的配件。我們也可以利用這麼小的盒子來分類,因經過這麼長時間的培養。小朋友會對於收拾東西是一個很自然的事情,不會感到很反感,家長也會感到很輕鬆。

如何讓孩子學習自理?

資料來源:家庭發展基金總幹事羅乃萱

大家可能都發現,在現時的社會上一代的小朋友都長大成人了,他們已踏進社會工作,但好像很多事情都有爸爸媽媽,參與在當中。這令我追溯自己的小時候,會否一路走來媽媽照顧我們的角色都是呵護備至?每樣事情都照顧得頭頭是道,讓小朋友只需要專注讀書和學業就可以?

其實這對小朋友的成長絕對不是一個健康的現象,但是我也明白媽媽覺得小朋友甚麼都不用管,媽媽甚麼都幫你處理好,為他移除任何的逆境、困難,建立保護區,叫他只專注好好讀書。但是好好讀書不等於懂得好好做人,兩樣事情都要平衡的。

懂得做人可能他們會覺得很深奧,如果收窄範圍來說,也就是自理能力。家長要懂得放手,讓孩子學習自理就是他自己懂得做的事情,都盡量讓他自己做。譬如他自己懂得整理書包,怎樣放東西進去。當然你要先教他,再讓他整理。

這種自理能力也是一種生存技能,由最初的綁鞋帶整理書包,到長大一點整理自己的書架書桌,後來申請大學,全部都是一些很基本的生存技能。以整理書包為例,甚麼叫整理書包呢?第一他要懂得寫手冊。他最初寫得不齊全,可以問同學,媽媽可以主動一點,找不同家長聊,大家對照一下手冊。

第二檢查他有近視,因為很多小孩抄得不齊全是因為眼睛有問題。第三除了手寫得齊全之外,就是對照著時間表怎樣去整理。在前一天媽媽可以自己示範一下,媽媽可以整理一次。第二天就叫他:「你把常識書找出來。」慢慢地他懂得整理,媽媽可以讚揚他,甚至有些父母很喜歡用那些獎勵表格,你今天有整理書包給一個印章,讓他有一些成就感,當他懂得整理書包,他就懂得把東西分類。

很多時候可能爸爸媽媽無論是生活忙碌,抑或自己工作壓力大,或者心情未必時刻都保持愉悅「唉別弄了我幫你做算了。」偶一為之也是沒有辦法,我們都會失手都會累的。但是如果真是代他做功課會有一個危機,因為這是不誠實,又沒有讓他學習到,因為學習一定要經過錯誤才會記得。但是我記得有一次有位媽媽跟我說,她的女兒要寫字歪歪斜斜的,於是媽媽不停擦走,擦整張紙爛掉。

我說:「教小一孩子你可以用一些創意的方法,我喜歡跟她說每個字都有自己的家,它的家就是在方格裡面,那些字喜歡回到家裡,你就幫它安穩地放在家。」家長要有耐性,慢慢地等他進步。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既定的成長步伐,希望父母能尊重他們的成長節奏,尊重他們的步伐。其實他們一邊學習我們也在一邊學習,那就大家一起可以進步

如何培養小朋友的閱讀習慣?

資料來源:家庭發展基金總幹事羅乃萱

閱讀習慣最好從小培養,應該是每學校和每位老師都要鼓勵學生閱讀。我覺得要「書」在起跑線,是一本書的「書」,就會讓孩子贏在終點。嬰兒時期已經可以培養了,有很多不同種類的書,布偶書、軟綿綿的書或沒有字只有圖畫的書也可以,很多觸感的也可以,讓他試試揭書和看書。

另外有很多父母疑惑看書是否要認字。書中自有黃金屋,是一個很美麗的世界。首先你知道最重要的是甚麼嗎?就是要拿起書本,而且父母要喜歡看書。你不喜歡看書卻整天跟孩子說:「你看吧」他怎麼會看呢?他怎會看到爸爸媽媽閱讀的側影呢?我經常說你可以拿起書本,然後很驚訝地說「你來看看這本書很可愛啊!這隻小鳥多可愛!」從而吸引小朋友去看。

而說故事是否要從頭說到尾?這又不一定的,可能你看到這裡有一幅圖畫。那你可以問:「你猜她進去廚房做甚麼呢?」他未能了解故事的時候,你可以令他代入、讓他猜,還有其他的玩法。你不要小看小朋友,他們的觀察力心思細密度,通常都是遠超家長所想像的。

家長也可以教他數東西,例如指出時鐘問他是甚麼時間。我經常覺得閱讀不是一板一眼,我們要他對書本的圖畫充滿興趣,要他識字、背字和寫字,便是第二個層次。

其實也可以在一些書本當中的故事,或人物角色設定融入一些他將來可能會面對的挑戰或新環境也好,讓他能夠在書本上體驗。當K2或K3的小朋友,他們的詞量多了,甚至他們能夠坐着聽你說故事。但是有很多父母覺得自己說得不生動,但是不要緊的,因為你是他的爸爸媽媽,你就是他最好的說故事者。

說故事不一定要讀的,口語化一點,讓他覺得配合他的場景。如果全家大部分人都是說廣東話

的話,你想要故事深入他的腦海,當然是用他最熟悉的語言。我覺得最重要的東西就是貼近他的生活、貼近他的語言和貼近他的興趣。最重要的是爸爸媽媽自己也要先看書,這樣可以給小朋友一個很好的感染力。

小朋友對新生弟妹「呷醋」 父母可以怎樣做?

資料來源:心理治療師李偉堂

三年抱兩,喜迎新生命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但當很多時候會令哥哥或姊姊感到妒忌,表現「呷醋」。這種挑戰不只對於父母而是小朋友 ,因為他要當哥哥或姊姊,心情便很複雜。

過去父母都只是向著他,所有關心、所有的愛護都只是給他,現在給了弟弟或妹妹。同一時間,他並不是完全不喜歡這個弟弟或妹妹。有時也會喜歡他,所以家長需要明白身為長子或長女有著一份很複雜的心情,作為家長要做些甚麼呢?

就要幫助哥哥或姊姊進入一個新的角色,如何做哥哥或姊姊?而他得到關心的方式不再像小時候一樣,而是如果當他能夠成為哥哥或姊姊,他便能得到父母的關心,所以父母的想法需要改變,這個孩子是他們的小助手一起照顧新生兒。

當哥哥姊姊愈能夠照顧新生兒的時候,他得到的關心便會愈多,這就是長子/女得到父母關心的新方法,所以作為父母當新生兒仍在母胎時,便要開始教導哥哥或姊姊「當新生兒出世時,你要幫助爸爸媽媽去照顧他。」

新生兒出世後換尿片時,哥哥姊姊可以幫忙取尿片,每次哥哥姊姊幫忙時父母都會讚賞:「做得好啊!你真的愛錫我們了!你能幫助爸爸媽媽!」那麼當哥哥姊姊的自然也更開心得到父母的讚賞 ,於是他們就會愈幫愈多,自然能夠做到哥哥姊姊的責任,而父母亦相對會比較輕鬆一點。

分類
家長園地

小朋友扔玩具 家長應阻止嗎?

資料來源: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家長遇到幼兒階段的小朋友拿起玩具,就會扔、扔、扔!其實這是一個正常發展階段的過程,特別是1歲多至2歲。因為拿起玩具扔,物件向下墜,比較容易看得出因果關係。

拿起放手,會有聲音和動作。動作的意思是他做了動作之後,物件便會掉下來,感覺十分好玩。但是隨著歲數的成長,應該不要再扔玩具。家長不宜去制止他,說他再扔玩具是不對的 。因為他可能不知道何謂對與錯,但是覺得好玩。家長可以適當地讓他繼續扔,定一點規矩,讓他扔進一些恰當的範圍。就算配不對顏色也不要緊,最低限度放回適當的範圍。

家長也可以讓他扔球,便可以扔去一些比較遠的地方。在家裡範圍可用一些盤或不同盒子,讓他像收納玩具般扔進去。當然慢慢地要求他力度再小一點,還有一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家長記得留意如果他扔的時候,你叫他不要扔,反而會加強他扔的意欲。因為這句說話不夠正向,家長要記得當他扔玩具的時候,不要說:「不要再扔玩具了」,可以說:「我們嘗試慢慢放下,放在這裡,輕力一點。」

我們一方面在環境上提供一些令他能恰當地扔的機會,同時所說的語句要正向地引導他應該要做些甚麼,這樣就有機會改善他的行為。

孩子怎樣才算是有語言發展遲緩情況?

資料來源:言語治療師莫宜端

 

一般來說寶寶一出生開始便會發聲的,例如會用不同哭罵聲表達他們的訴求。到4至8個月便開始牙牙學語,這些都是屬於語言準備期的一部分來。其實小朋友有一個言語發展的階梯,由他們剛剛學習單字,到慢慢開始有組織地說故事。

 

9個月至1歲的寶寶,一般他們會開始發出第一個有意思的單字,例如說「爸」、「媽」或「波波」這樣。到1歲至2歲的寶寶,他們理解和表達詞彙的數量會大大增加,多到他們將一個一個的單詞慢慢組合起來變為兩個字的詞,例如「媽媽飲」及「吃包包」等組合便會出現。

 

到2至3歲的小朋友,一般他們說的句子也會愈來愈多,可以表達不同的需要。例如他們喜歡在雙詞語之上再加上一個詞彙,變成三詞語的組合,例如說「爸爸吃包」及「我要奶奶」等。有些小朋友會開始使用形容詞,例如說「妹妹吃大蘋果」。

 

小朋友一般到3歲半後便會認識更多不同的句子,也開始使用連接詞,一直到5歲他們慢慢懂得將不同句子組合一起,也用上更多連接詞,開始有條理地敍述一件事,也就是所謂的說故事。

 

其實幼兒的語言發展每個人也略有不同,但是經過實證研究,我們也有些重要的參考指標,可以看看小朋友是否有可能有言語遲緩的情況。

第一,2歲時也沒有任何詞彙 

第二,就是到3歲也沒有句子出現

第三,3歲之後說話模糊不清令人難以理解 

第四,5歲後句子也是表達不清

 

如果孩子愈大愈不說話,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便要找專業人士評估以及早訓練。

為甚麼小朋友總是記不到同學仔的名?

資料來源:雅士圖國際幼稚園校監胡善盈校監 

其實這條問題都有不少家長問的,尤其是從嬰兒群開始成為朋友,並一起長大的小朋友家長更加常問。為何見面這麼多次,我的小朋友都好像只是自己玩,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特別是剛剛開學,2歲、3歲的小朋友,其實他們回到學校對學校的所有物件,周邊所有新奇的東西,都覺得很有興趣,所以當他們每天接觸大量訊息下,那個感覺系統要每天處理大量新奇的信息,所以對周邊這麼多事物感興趣時,其實他未必記得同學的名字是很正常的。

第二,其實是視乎每個人的喜好。如果爸爸媽媽花些心思留意,有些小朋友會喜歡跟其他人玩,但有些小朋友喜歡玩玩具,他們喜歡自己探索玩具,甚至用自己的方法玩自己的玩具。這類的小朋友多數回校,可能只記得自己喜歡的玩具,也未必對同學有深刻印象都是正常的。

第三,就是一般0至2歲的小朋友,甚至3、4歲的小朋友,有部分較遲月份出生,特別年紀較小的小朋友,其實他們是比較自我中心。在成長初期是絕對正常,所以他反而關心誰照顧自己。即是說他反而對他的照顧者印象深刻點,例如爸爸、媽媽、公公、婆婆、爺爺、嫲嫲,甚至是工人姐姐。所以可能在班別裡記得老師的名字,也未必記得同學的名字,這也是正常的。

那小朋友一般在十八個月後開始發展出,明白其他小朋友感受的能力,慢慢懂得關心其他小朋友,從而懂得如何與其他人建立關係。這些能力都要慢慢掌握,所以很多小朋友從Play Group開始慢慢懂得與其他人分享。

最後個人認為我覺得作為家長,最重要明白自己小朋友的性格,以及尊重每一位不同性格的小朋友。因為其實好像大人般,每個小朋友的性格不同,有些小朋友你可能會覺得會否男孩子偏向好動或外向?但是我有一位男孩子學生,他是比較內斂,很重視思考,喜歡觀察,但是永遠不會第一個走出來。就像大人一樣,有些大人會喜歡一大群朋友玩,有些大人可能有數個知心知己,已經覺得足夠,那這些不是問題。

長大了反而不願行 如何改善小朋友扭抱習慣?

資料來源:心理治療師李偉堂

小朋友約一歲,慢慢學會走路。初時小朋友都會很興奮,四處探索。但漸漸又會要求大人抱,不願自己走。家長都會感到頭痛,有時候可能是孩子真的累了,有時候只是想得到被抱的親蜜感。面對小朋友要求父母抱,家長可怎樣做呢?

部份家長曾向我提過小朋友1歲的時候尚未學會走路,但就很想走路。當後來學會走路後,那段時候就特別喜歡走路,家長很高興,嬰兒車可以留在家中,以為小朋友往後可以乖乖地走路。但沒料到小朋友熟悉走路後,反而想家長抱,甚至父母要帶嬰兒車外出,去那裡都坐嬰兒車。

如果沒有帶嬰兒車的話,就是父母的體力大考驗。父母當然想小朋友重新再走路,有些父母就說:「如果不走路便不外出了。」父母其實都想跟小朋友外出走走、玩一下又開心一下,所以不如與小朋友訂下目標。例如去到那裡就抱,去到那裡就走路,在出門前有這個承諾。例如當小朋友剛出升降機門外就說要抱,剛剛說過我們要落到樓下,由樓下屋苑門口到大閘才抱。我們有目標給小朋友,小朋友自然更加向前走,到了樓下就抱,父母答應了他抱到大閘,把小朋友放回地上。

有時候小朋友很即興突然說要抱,父母可以跟小朋友說,我們走到對面的燈位才抱。一方面大家都享受到親子樂趣,二來小朋友有目標,知道走到那裡才抱,自然就更願意多走一點。有時候小朋友真的累了,又或者抱的感覺其實很親密,有時候小朋友想抱一下得到親密的感覺。所以我們要讓小朋友知道我們會抱,不過有個目標例如走到那裡,在那段時間就可以抱,這樣大家也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