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大雄沒有了多啦A夢

小時候很喜歡看《多啦A夢》這套日本漫畫,但假若現實中的大雄,沒有了多啦A夢的法寶,會發生甚麼事呢?我們可以如何提升小孩子管理時間的技巧,免得他成為現實中的大雄?

 

《多啦A夢》中的人物生動活潑,性格鮮明 ⎯ 溫柔文靜的靜香、恃强凌弱的胖虎、愛炫耀財富的小夫、周身法寶的多啦A夢…… 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要算是那個膽小怕事、經常闖禍的大雄,尤其是他那「能拖到明天的事情今天就別做」的處世哲學,更是經典懶人的寫照。

 

記得其中的一個故事:大雄貫徹他那做事一拖再拖的性格,到測驗前一天才開始温習,結果應付不到而要向多啦A夢求救。多啦A夢拿出了法寶 ⎯ 記憶麵包來幫助他,只要大雄把課本內容印在麵包上,然後再吃下肚,他便會記下印在麵包上的知識。大雄起初也為此感到高興,但由於課文內容實在太多,他要吃下大量的麵包才能記下所有知識,結果吃得太多,肚子受不了。大解後,所有知識也隨大便一起沖走了,最後測驗還是得了零分。這正好應了中國人的一句俗語:「臨急抱佛腳」,囫圇吞棗必然沒有好結果。

 

不知大家有沒有遇過像大雄這樣的人呢?這類人通常欠缺責任感,由於對老師/父母/上司交下的工作提不起興趣,卻又推不掉,只好把它拖延到最後一刻才去完成,由於時間不足,表現自然不理想;但也有另一類人,他真的想把工作做好,可惜時間觀念薄弱,又或者把工作想得太簡單,要十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只安排在三天內完成,結果也因時間不足,要開夜車去趕死線,表現自然也因此比預期欠佳。

 

漫畫中,大雄的子孫野比小雄因感生活窮困源於大雄這差勁的祖先。為了改變生活質素,他派了多啦A夢回到20世紀大雄孩提的時代,希望他能利用法寶幫助大雄,從而改變命運。多啦A夢也真的在大雄每次遇到危難時拿出法寶去幫助他。但我心想,假如多啦A夢不改變大雄的劣根性,問題只會不斷地重複發生。

 

另外,大雄媽媽也只在大雄每次闖禍後責罵他,卻沒有認真想辦法解決大雄根本的問題。事實上,假如大雄媽媽能培養大雄責任感及掌握時間管理的技巧,就算大雄沒有了多啦A夢,多啦A夢沒有了法寶,相信大雄往後的日子也不會重複犯下相同的過失。而責任感及良好的時間管理更需要自小培養,否則變成了習慣,日後想改變也不是容易的事。

 

因篇幅所限,這篇文章只集中分享如何提升小孩子管理時間的技巧。我認為,大家不妨從生活細節入手,試舉一個例子,我女兒就讀幼稚園高班時曾做過一個以《社區》為題的專題研習,我想借此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透過這專題研習有意識地培育孩子做好時間管理。大家知道,要完成這個專題研習,當中涉及很多步驟,如要安排時間到區內有代表性的地方,譬如公園、泳池、街市、圖書館、郵政局等地方拍照;跟着再整理相片,並在照片旁加上簡單的介紹;小朋友有時還需要設計報告封面、繪畫插圖……可以肯定的是,以上工作不可能在一天內完成。

 

這時候,你便可和孩子一起規劃完成整份專題報告的時間表,並把各項工作記在月曆上。如能按部就班的話,我相信孩子定必能把屬於「他」的專題研習做好。相反,沒有妥善規劃,家長看見孩子不能如期完成,便着急地代他去做。結果,孩子成為了另一位大雄,父母則變成拯救大雄的多啦A夢。有時候會聽到一些家長抱怨:「真不知道是我要交功課,還是他要交功課。」這做法也違背了老師安排此功課的目的。

 

《多啦A夢》是我兒時喜愛看的一套漫畫,那時我和大雄一樣,還是一個小孩子。現在我長大了,但大雄仍舊是一位小孩子,活在虛擬的漫畫世界裡。現實生活中,你的孩子是會長大的,他需要面對未來各種的挑戰,我們也不要寄望在他遭遇逆境時能有多啦A夢走出來拯教他,他將來需要獨力解決人生面對的困難。正因如此,就讓我們共同努力,好好裝備孩子,好讓他們打造更美好的將來。



「唔得!」「唔准!」「唔可以!」真的有用嗎?

撰文:兒童行為情緒治療師  葉偉麟

 

很多時候,家長會因為小朋友不守規矩,或是挑戰了一些底線而大發脾氣。例如家長不想小朋友碰某件東西,家長只會說:「喂!不准碰!」、「不可以!」和「停」等,那麼小朋友便會聽到很多這一類「不行!」和「不准!」的句子。其實,這樣會令孩子經常覺得自己做錯了,繼而會打擊他的自信,令他將來做事時可能會逃避。

 

那作為家長的,有甚麼辦法讓孩子在守規矩的同時,又不會打擊他的自信呢?家長又可以用甚麼說話技巧呢?

 

舉例而言,如果小朋友現時大發脾氣,氣得漲紅了臉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以下的「三部曲」處理:

 

第一部曲:說出他的感受

「爸爸媽媽看見你很生氣……」

「你看你氣得漲紅了臉……」

 

家長可以嘗試幫孩子說出他的感受,這是第一個、亦是很重要的步驟。

 

第二部曲:訂立守規界線

孩子發脾氣時,能會有打人的行為,那家長要立刻劃定一條界線:「好的,我們這裡是不傷害對方的。」幫他訂立守規界線。

 

第三部曲:安排疏導平台

如果孩子已出手打人了,家長便要為孩子安排一個平台,疏導他這種憤怒的情緒。

 

例如家長可以說:「哦!我看到你生氣得漲紅了臉,而且還氣得想打人呢!不如你顯示給爸爸看,你有多生氣吧!」「你不如打這個鯊魚公仔吧!」

 

可能小朋友便會說:「嗯,好的!」然後就搥打這個鯊魚公仔。在這時候,家長便要告訴他:「哦,爸爸看到你真的非常生氣。」

 

家長讓他抒發情緒,那小朋友就會明白,原來當自己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是會被父母所接納的。

 

只要家長用了以上三個步驟,不但可以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也不會縱容他們的錯誤行為,最重要的,是孩子同時也可以學習守規矩。

分類
家長園地

照顧特殊需要孩子 父母心理壓力勿忽視

撰文:家庭動力輔導心理學家 莫黛琳

阿輝是一個很擅長畫畫的男孩,他很喜歡畫自創的漫畫人物,只是他筆下所有的人物都沒有眼耳口鼻。他所畫的漫畫主角,不論男或女,留長髮或短髮,都有濃密的頭髮遮蓋雙耳和前額。這些人物像一面鏡子,反映著他的內心世界。他不想和別人有深入的溝通,只想安靜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筆者第一次邀請他介紹他的漫畫主角時,他說他的人物沒有嘴巴,因為無論說甚麼也沒有人會聽,所以不說;沒有眼睛,是因為不想看清楚這個世界發生甚麼事;沒有耳朵,因為沒有人會聽他說的話。甚至連人群的聲音也令他感到煩惱,所以他情願自己一個人。除了這幾句話之外,他沒有再回應我其他的問題。

聽着這位小五男生的話,看著他的一雙大眼睛,實在令人感到心酸。年紀才這麼小,就已經要封閉自己的心,放棄了積極與人建立關係的機會。

在阿輝讀小四的時候,他才被斷定有讀寫障礙。他的父母帶他來見筆者,並非要接受甚麼訓練,而是要處理他和父母之間累積了好一段時間的緊張關係和低落的自我形象。從小一開始,他便面對許多學業上的挑戰,例如默書常常不及格、每晚都要11時才做完功課、不聽父母的指示和來不及完成考試卷等。為了成績,家人和他產生很多摩擦和衝突,阿輝被標籤為懶惰、沒有責任心和不專心。即使父母後來得知他有讀寫障礙,也很難完全放下對他讀書的期望,尤其是媽媽。

其實阿輝並不懶惰,筆者在遊戲室內觀察他玩遊戲和做美勞的方式和投入程度,就知道他是一個對自己很有要求的人。面對失敗,他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嘗試,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對於一個在學習上飽受挫折的小朋友,即使是在非學業的領域上,依然能夠堅持不怕困難地嘗試,從自己的失敗中學習,也需要非一般的內在資源的。作為旁觀者,筆者能夠清楚地看見他的長處,同時為他內心的堅強感動鼓舞。

然而,父母面對阿輝的處境,感受卻十分複雜。他們長期的擔心、傷心、期望和失望等,使自己充滿壓力,很難看得見和聽得到阿輝的努力和心聲,難怪阿輝筆下的漫畫主角都生活在一個沒有眼耳口鼻的世界裡。不過,阿輝父母的內疚和無助同時也促使他們向筆者求助。作為父母,的確是需要時間和空間面對自己的傷痛,接納孩子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更何況,他們只有阿輝一個孩子。

在和阿輝做心理治療的過程中,筆者也多次約見他的父母,讓他們更明白阿輝面對的挑戰和內心世界,也協助他們過渡和接納的複雜情緒。後來,阿輝的媽媽對我說,其實阿輝很用功,每晚和功課搏鬥這麼久,是因為阿輝不想放棄,堅持要完成所有的功課。即使父母叫他算了,他也堅持不肯睡。所以,筆者也說他們真的很幸運,面對巨大的學習困難,阿輝居然沒有放棄。他的母親聽畢後愣一愣 ─ 看來,他們開始看得見,聽得到阿輝了。

為人父母,可能是這個世界上充滿最多未知數和挑戰的歷程,也可能是人生中最有滿足感和意義的事。面對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他們的父母還要面對非一般的壓力和複雜情緒。這些情緒就像濃霧般,使父母看不見,聽不到小朋友的內心世界。同時,他們也看不清,聽不楚自己內心世界,就此隔絕了親子間的溝通。筆者作為輔導心理學家,工作中重要的一環,就是幫助父母親撥開雲霧,使他們得見月明。

醒腦提神 增強記憶力 可以吃甚麼?

撰文: 註冊營養師(澳洲)鍾蓉文

又來到考試季節,莘莘學子正開始努力溫習備試。不少家長都會問:「有甚麼食物可幫助子女提神醒腦,保持良好記憶力呢?」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經消化後轉化成葡萄糖,為腦部提供充足能量,故筆者建議每餐進食適量碳水化合物,以維持腦部有效運作。食物來源包括:五穀類如飯、麵、麵包、燕麥等,以及高澱粉質的蔬菜如馬鈴薯、粟米、蕃薯、栗子和芋頭。選擇高纖的五穀類如全穀物早餐、燕麥、全麥包和紅米等,可令血糖更穩定,保持集中力。

奧米加3脂肪酸

奧米加3脂肪酸如EPA和DHA,是構成大腦細胞膜及神經組織主要元素,維持神經系統訊息的正常傳遞,有助保持良好記憶力。奧米加3脂肪酸可從進食深海魚如三文魚、吞拿魚、鯖魚等攝取,筆者建議一星期進食 2 至 3 餐,每餐約2至 3 安士(即手掌心的大小)。另外,杏仁、合桃、牛油果等亦含豐富奧米加3脂肪酸。

卵磷脂

卵磷脂是組成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攝取充足則有助活化腦細胞,令思考更敏銳及增強記憶力。雞蛋、黃豆及其製品如豆腐、豆漿和茄汁焗豆等都含豐富卵磷脂。

鐵質

鐵質是製造紅血球的主要元素,為腦運送足夠氧氣及營養,幫助保持頭腦清醒。紅肉類如牛肉、羊肉和駝鳥肉含豐富鐵質,筆者建議一星期可進食 2 至 3 餐,每餐約 2 至 3 安士。鐵質亦可從深綠色蔬菜如菠菜和紅腰豆等攝取,但由於植物性鐵質較難被人體吸收,因此同一餐可進食含豐富維他命C的食物,如橙、奇異果和蕃茄等,以增加吸收。

抗氧化營養素

壓力及不良飲食會增加體內自由基,破壞身體細胞及加速退化,或會令記憶力受損。維他命A、C及E 均有抗氧化功能,可保護腦細胞免受自由基破壞,防止記憶力衰退。含豐富維他命A食物包括紅蘿蔔、南瓜和菠菜等;維他命E 亦可從果仁、雞蛋和乾豆中攝取。

以上營養素可促進腦部健康,但大家不應只側重於單一營養素的攝取。筆者鼓勵大家飲食盡量多元化,全面攝取足夠營養,令腦部維持最佳運作。

運動後一定要飲運動飲品?

 

撰文:註冊營養師(澳洲)鍾蓉文

 

小朋友都應該多走動,多做運動。好友May一直希望挑戰馬拉松10公里賽事。我們相約每星期一起訓練1次,由於她甚少運動,所以筆者建議她先由急步行開始,待適應後才嘗試跑步。運動後,我們到便利店購買飲品,May二話不說便選了運動飲品。

 

「我看那些跑手會自備運動飲品,而且那些飲品亦聲稱可以補充體力,閒時我亦會飲用,至少比汽水有益吧!」她拿著飲品,準備到櫃台付款。

筆者說:「運動前後及期間的水分補充的確十分重要,尤其是進行長時間的耐力運動,例如球類比賽和馬拉松等,會經汗液流失大量水分及電解質,若不及時補充,會容易出現脫水或中暑,引起不適。運動飲品是專為進行此類運動的人士而設計,含有水分及電解質,如鈉、鉀和鎂等,可於運動時作補充。它亦含有糖分,可補充運動期間消耗的糖分,減低疲勞。美國運動醫學會亦指出,進行1小時或以上運動的人士,飲用運動飲品或可提升耐力及運動表現。可是,若只是進行少於1小時運動,日常飲食攝取的電解質及飲用清水已足夠補充,不需要額外飲用運動飲品。」

我拿走她手上的運動飲品,換上清水,續說:「而且,100毫升的運動飲品含大約6克糖, 500毫升便有30克糖,相等於6茶匙砂糖,與1罐汽水的糖分相若。如你只是進行急步行這類不是消耗太多熱量的運動,或當作休閒飲品,經常飲用反而容易致肥。待你下年參加賽事,運動飲品便可大派用場!」

 

她把視線移向旁邊的能量飲品,滿懷期待地問:「那麼能量飲品又是否適合運動時飲用呢?」

 

我解釋:「能量飲品的主要成分包括牛磺酸 、維他命B雜、咖啡因和碳水化合物等,用作提神之用。但由於咖啡因有利尿作用,會加快水分流失,更易引致脫水,因此運動時並不適合飲用。不用再四處搜索了,清水是你最佳的選擇!」

食生果會致肥?食多少才正確?

撰文:註冊營養師(澳洲)鍾蓉文

人人都說要多吃水果,雖然水果有益是老生常談,但同時亦存有多個謎思:水果不是很高糖分嗎?吃了是否會致肥呢?是否要飯前吃水果,才能吸收水果中的營養呢?就讓筆者為大家逐一拆解。

水果會致肥?

沒錯,因為水果含有天然的糖分 ─ 果糖,能提供熱量,所以大量進食水果會攝取過多熱量,導致肥胖。不過,水果除了果糖以外,亦含有其他營養素,對健康有莫大好處。例如橙、奇異果和士多啤梨等含豐富維他命C,有助增強抵抗力。 香蕉、哈蜜瓜和提子乾等含豐富鉀質,有助穩定血壓。而且,水果中的膳食纖維可幫助預防便秘,維持腸道健康。筆者依然鼓勵大家養成每天吃水果的習慣,只要控制進食水果的分量,則不會導致果糖超標。

根據香港衛生署建議,每日進食水果之分量如下:

2 至 5 歲兒童:每日最少1份

6 至 11歲的兒童、青少年和成人:每日最少2份

1份水果=
2個小型水果,例如:奇異果、布冧

1個中型水果,例如:橙、蘋果

半個大型水果,例如:香蕉、火龍果

半碗顆粒形水果,例如:荔枝、提子、龍眼,或切件的西瓜、密瓜

1湯匙無添加糖或鹽的果乾,例如提子乾、西梅乾

筆者建議大家每日進食2至3份水果外,亦應多選擇不同種類及顏色的水果,以更全面攝取不同的營養素。

飯前吃水果最有「營」?

坊間有個說法,認為飯前進食水果更能吸收當中的營養。其實此說法並無科學根據,健康人士可以於任何時間進食水果。然而,對於一些正在控制體重的人士,調整進食水果的時間或有幫助,因為水果的膳食纖維能增加飽肚感,於飯前吃水果可助他們避免於正餐時進食過量,或可安排飯後吃水果,防止因「口痕」而進食其他高熱量零食。但患糖尿病人士需注意進食水果的分量和時間,請諮詢醫生及營養師的意見。

 

小朋友俯睡有問題嗎?

撰文:家庭動力義務顧問馮偉正醫生

 

每晚看著孩子睡覺,都總會有不同怪異的睡姿,但當孩子俯着身體睡覺,家長少不免會感到擔心。有家長向筆者查詢,她 4 歲的孩子習慣俯着身體睡覺,擔心對孩子的健康有不良影響。今回筆者就向各位家長探討一下兒童睡姿的問題吧!

 

應該避免嬰兒俯睡 

醫學硏究指出,俯睡會増加嬰兒猝死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 的風險。俯睡如何引致嬰兒猝死,至今仍未有定論,但現時醫學界普遍建議 1 歳以下嬰兒避免俯睡,以減低發生 SIDS 的機會。

 

年紀較大的兒童  可採取不同睡姿 

面對年紀較大的兒童,倘若健康良好沒有長期病患,只要睡得安寧、呼吸暢通、沒有異常的呼吸聲,同時早上醒來精神飽滿、活力充沛,那麼採取哪一種睡姿其實沒有太大分別,只要確保口鼻不被阻擋便可。況且在現實情況之下,人睡覺時㑹不時轉換姿勢,過分規管孩子的睡姿,既不實際,也無必要。

 

針對不同情況改變睡姿

至於某些個別情況,採取某種特定睡姿或許會有好處。例如患有上呼吸道阻塞的兒童(如扁桃腺肥大),他們往往睡時因為上呼吸道受阻而產生鼾聲,而仰臥會使舌頭向後移,令狹窄的氣道進一步受阻,故筆者建議兒童側睡,舌頭不至後移,氣道㑹較為暢通。另外,患有胃食道倒流的幼童,向右側睡有可能增加胃中食物和消化液倒流的機會採用仰臥或向左側睡會較可取。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窮則變,變則通」放手讓孩子學會變通

我們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變通力,要有一個包容的態度,接受一些看似愚蠢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由於成人的經驗較多,其解決難題的能力會比小朋友強,因此他們有時覺得孩子想出來的方法不夠好。然而,最重要的是這些方法是孩子自己想出來的,而且亦可行。即使方法不太可行,但他們大概講得出一點道理,勉勉強強做得來便可以了。無論孩子的方法多「蠢」,每一次成功,每一次得到父母的支持,都讓他在將來更有信心解決遇到的難題。

放手讓孩子嘗試

成人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能比孩子快,為此我們要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去想辦法和嘗試,不要急於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他,不然他就少了一次自己解決難題的機會,也就是少了一次進步的機會。父母要放手讓孩子自己面對困難,「窮則變」,在過多的協助下就不會「窮」,「變」的動機也就減弱了。

撰文:激活英文小學羅煦鈞校長

中國有句說話:「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這可算是道出萬千家長的心聲。天氣轉涼,您忙著為他加衣,但看到人家的孩子只穿一件單衣在跑跑跳跳,您可能又擔心他是不是穿得太暖,少了適應能力。孩子不聽話,自把自為,您當然煩惱,但假如他每件事都要問您,您可能又會擔心地說:「唉!不是教過您嗎?怎麼您總是不懂變通?」

從電影看變通力

變通力(Spontonsive Flexibility)是創意的一個元素。懂得變通,就能夠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一個問題。大家有看過這套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太陽神 13 號」嗎?電影其中一幕講述失控的太空船內,過濾有毒氣體的設備壞了,科學家發現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將一個圓形的接口連接到一個方形的接口上面。大小不同的水喉也不能可靠地接上,他們卻要將圓形的接口接上去?聽起來就知道不可能吧,但假如接不上,過瀘不到有毒的氣體,三個太空人就不能活著回來!結果在彼此合作下,他們用膠袋、紙皮、膠帶等東西,將兩個不同的接口連接起來,成功解決問題。

困難是培養變通力的契機

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窮」在這裡不是指「貧窮」,而是指到了盡頭,亦可說是遇到困難。在事情好像走進了死胡同的時候,只有一些另類或與別不同的方法,才可以將題解決。培養變通力正需要讓孩子面對難題,透過思考,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將難題解決。其實孩子每天要面對的難題不會少,例如做數學題、做手工和砌模型等,都需要孩子解決一些難題,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機會,培養他們的變通力。

包容孩子的想法

我們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變通力,要有一個包容的態度,接受一些看似愚蠢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由於成人的經驗較多,其解決難題的能力會比小朋友強,因此他們有時覺得孩子想出來的方法不夠好。然而,最重要的是這些方法是孩子自己想出來的,而且亦可行。即使方法不太可行,但他們大概講得出一點道理,勉勉強強做得來便可以了。無論孩子的方法多「蠢」,每一次成功,每一次得到父母的支持,都讓他在將來更有信心解決遇到的難題。

放手讓孩子嘗試

成人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能比孩子快,為此我們要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去想辦法和嘗試,不要急於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他,不然他就少了一次自己解決難題的機會,也就是少了一次進步的機會。父母要放手讓孩子自己面對困難,「窮則變」,在過多的協助下就不會「窮」,「變」的動機也就減弱了。

做父母就是有這個難處,幫得太多或擔心孩子不懂自己解決問題,幫得太少又擔心他追不上別人,而且每天要處理的事情這麼多,又那有時間讓孩子慢慢地完成每天要完成的事情?不過,有些時候,譬如在假日,我們就真的要考慮將生活的節奏減慢下來,讓孩子多處理自己的事情,學習以自己的方法解決困難,發展變通力。

新手媽媽身心俱疲 丈夫簡單兩招幫手舒緩情緒

撰文:姚怡超中醫師

要建立健康快樂的家庭並不容易,先說當母親的,由懷胎十月開始,準媽媽就要面對內外的變化如外形、體重和生理,甚至心理情緒。首次懷孕的準媽媽,心情和精神就更為緊張。此外,壓力還可能來自身邊的伴侶和家人。筆者見過一些懷第二胎的母親,因為緊急孩子性別而過分擔心。其實孩子是上天所賜的禮物,我們應放開懷抱,順從天意,家人亦應該給予支持。話雖如此,產後抑鬱的個案實在很多,故筆者會從中醫角度與大家分享一下治療產後抑鬱的方法

產前產後受氣鬱、血鬱困憂

中醫的鬱症分為六種:氣鬱、血鬱、痰鬱、濕鬱、熱鬱及食鬱。產後抑鬱頗為複雜,以氣鬱和血鬱多見。中醫理論「邪氣所傷,正氣必虛」,懷孕期的準媽媽身體要為嬰兒付出很多的營養物質和血液,加上生產過程的疼痛、耗氣及失血,令媽媽身體元氣大傷。

及後,媽媽因為忙於照顧嬰孩令體能透支,加上惡露不清,瘀血不盡,令臟腑失於平衡。此時,媽媽開始感到體弱無力、頭暈頭痛、少腹疼痛、煩燥不安及失眠等症狀,甚至影響哺乳分泌,譬如奶水不通或乳汁少等。在這情況下,媽媽會感到氣餒,情緒進一步受到影響,易怒易哭,產生失落和空虛感。這些都是產後抑鬱的病徵。

舒緩緊張情緒小提示

其實產後抑鬱是可以避免的,無論是中或西醫,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所以各位媽媽千萬不要忌諱疾醫,若開始發覺不妥便應尋求幫助。要防止抑鬱,媽媽產前產後也要有規律的作息,加上食療和適量的運動,便可保持身心舒暢。

在家中,丈夫可替太太進行一些簡單的穴位按摩,幫助舒緩太太的緊張情緒:

1. 加速心肺功能,幫助放鬆心情雙手對握輕輕摩擦,刺激雙手大拇指下的魚際穴和手掌中央的勞宮穴,又或用拇指按壓這兩個穴道數分鐘。

2. 減輕頭部脹痛

將雙手的拇指和中指對按著雙側太陽穴,一收一放地上下輕輕轉動數分鐘,便可減輕頭的脹痛感。無論懷孕與否,丈夫替太太按摩都可增進夫婦間的感情,令家庭變得更溫馨和諧。如果身邊有朋友將為人母,大家記得好好鼓勵對方,分享自己的經驗,這對準媽媽也有幫助呢!

小朋友扭計瞓地 要如何處理?

撰文:精神科專科許龍杰醫生

很多家長都試過有這樣的經驗:帶小朋友出外遊玩,原本一家人心情愉快,小朋友也玩得盡興。但突然之間,小朋友提出一些無理要求(如看見玩具要買),家長不容許,小朋友就即時變臉,哭哭啼啼。當家長嚴厲訓斥,小朋友卻變本加厲,不但哭鬧得更大聲,更扭盡六壬,蹬腳瞓地,引來街上途人注目(甚至可能懷疑你在虐兒)。家長無計可施,唯有極盡安撫,甚至舉手投降,買下玩具給小朋友,希望平息風波。最後,小朋友一但要求得逞,玩具還未到手,便已經破涕為笑,之前的哭鬧一掃而空,令家長哭笑不得。

可是,家長有沒有留意,假如這些「因扭計壓力而妥協」的情況出現的次數愈多,小朋友的哭鬧次數卻會不減反增?這是由於一個心理學現象 - 「正向增強現象」(Positive Reinforcement) 的後果。所謂「正向增強現象」,意思是當對方出現一個行為之後,假如即時給予對方獎勵,那個行為便會再次出現。當獎勵愈多,行為重複出現的機會也愈高。

套用在剛才的例子上,假如小朋友哭鬧不止,在他情緒最激動之時,假如大人滿足了他的無理要求(如買玩具),這便等於獎勵了他哭鬧的行為,以後當小朋友有其他不合理的要求,便會更傾向用哭鬧的手段來達到目的。另外,一般小朋友都希望得到父母的愛和關注,假如父母平時愛理不理,但小朋友一哭鬧,父母便立時緊張萬分,因為即使打罵也是關注的一種,久而久之,小朋友便會傾向以哭鬧,作為吸引父母注意的手段。

所以,家長要適當處理小朋友的哭鬧,首要的事是父母要保持溫和的態度,但同時要堅持原則,不可以輕易妥協,特別是不能因為小朋友持續哭鬧,就最終屈服而滿足要求。假如父母無法控制場面,可以嘗試減少對小朋友的注意,如移開眼神接觸、木無表情或不與小朋友說話等。另外,假如哭鬧的場所是在家中發生,家長可以帶小朋友到一個寧靜的角落,切斷所有對小朋友的關注,讓小朋友慢慢冷靜下來,再對他慢慢說清楚問題所在。

當然,更重要的是當小朋友行為良好,沒有哭鬧之時,要不時給予小朋友適當的關注,讓小朋友有安全感,不會用大吵大鬧作為「籌碼」,來爭取父母的愛,這才是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