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稱職爸媽」嗎?

資料來源: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

如何可以知道自己是否稱職的父母呢?我們可以從小朋友與父母的相處,及小朋友的表現得知,以下有五點大家可以觀察到的。

第一,信任父母。如果小朋友很信任父母,我們能夠從他們的眼神及與父母溝通時的反應看得到。當父母跟小朋友傾談時,他可以專注地看著父母、了解父母的意思,並很清楚地回應「嗯!明白」,繼而按著指示做。這代表父母平時與小朋友有著很好的溝通。

父母很多時會告訴小朋友為甚麼要這樣做、你這樣做好不好或我有甚麼看法。例如「剛才有小朋友跌倒,你馬上走過去扶起他,我覺得你做得很好」。父母說出自己的感受,讚賞小朋友做的事情是對的,他便會很願意聽父母的感覺和反應,並會慢慢地建立信任。

第二,勇於向父母表達。如果小朋友遇到一些情況後,主動告訴父母,這證明父母給予他很大空們。他們不怕被父母責罵,更認為父母會給予一個正確的方向,教他們怎樣做,又很接受他們做錯的行為。所以小朋友慢慢在安全網下,會做一些父母覺得正確的事。父母和小朋友的溝通很重要,我們要建立大家和諧的關係,就要給予他們信心。無論他們發生甚麼事,都很勇敢地跟父母分享剛才發生的情況或感受,這是很重要的。

第三,具有自信心。我們如何看得出小朋友有自信呢?若小朋友每做一件事前,都要先看看父母,從父母眼神得到肯定才做。在這個情況下,小朋友明顯未夠自信,因為他不知道怎樣做才是正確,怎樣做才是錯誤。

當小朋友在不同情況下都能自信地完成一件事,父母看到可以先給予肯定,然後才慢慢告訴他,其實他剛才這樣做是對還是錯,這樣久而久之就會建立小朋友自信。他們會知道不是每次做一件事都一定要對的,只要有信心,可以先嘗試去做。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提點小朋友,慢慢就會建立了小朋友的自信。

第四,備有同理心。若小朋友很多時都具有同理心,例如看到小朋友跌倒,他會過去扶起小朋友;看到婆婆過馬路時,他會想扶婆婆。他這麼有同理心,代表父母平時在日常生活中都帶了這個訊息給他,這是一對非常稱職的父母。

因為我們未來成長的教育都希望小朋友除了照顧自己,還要關懷社會,留意社會的一切,所以同理心是很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小朋友有能力照顧自己,還能夠照顧其他身邊的人,其實這個有同理心的做法是很重要的。所以父母們最好留意自己平時跟小朋友待人接物的相處方法,因為如果我們有同理心,小朋友很自然就會有同理心。

第五,具有自理能力。小朋友有足夠自理能力照顧自己,例如能夠自己吃飯、穿衣服及穿鞋等,這亦代表其父母非常稱職。因為父母教懂他們「How to fish, not fish for them」。我們作為父母應該要教懂小朋友,有足夠的能力應付自己日常生活的事情。如果到了K2下學期,小朋友都未學會自己穿校服,其實久而久之會引至小朋友沒有自信,而且他會有依賴的傾向,漸漸失去自理能力,自我價值觀慢慢下跌,所以自理能力這一環是很重要。做一個稱職的父母很需要教懂小朋友,自己照顧自己生活上的一切。

如何從小建立自信?

資料來源:雅士圖國際幼稚園校監胡善盈校監 

家長可能會問有甚麼提示可以幫助小朋友從小容易建立自信?我認為年紀小的小朋友

是很需要愛,他可能比較自我,可能很著重自己與照顧者的關係,所以我覺得與父母及照顧者的關係很重要。如果他對周邊的人有足夠信任,都會令到他日後與他周邊的人建立關係時更容易。

第二點就是很多家長,現在會經常去Play Group。很多時候家長帶小朋友到親子班,可以完全不跟其他小朋友有交流,都能結束親子班。所以很多時候家長說不如多些帶他外出玩,其實多些外出玩或者多到Play Group,不等於小朋友的社交能力或需要與小朋友的社交機會會增加。以學校Play Group為例很,學校盡量都會鼓勵小朋友之間多些互動,例如交換一些物件,甚至是照顧身邊的人。希望小朋友懂得分享或照顧其他人,這些會幫助他以後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關係。

有一樣事情家長也可以做到,就是由生活開始建立他們的社交能力。譬如當帶小朋友外出時,在日常生活看見的人,例如鄰居、樓下保安,甚至超級市場附近的姨姨,可以多些打招呼。可能嬰兒時期用手勢開始,到能運用言語開始每天都做,這可以成為與人建立關係的習慣。

最後一件事很多家長未必有留意,其實以我的經驗,很多比較內斂或者少說話,或是未必那麼外向的小朋友。你會發現很多時候,他們的爸爸或媽媽都有類似的性格,所以我自己覺得身教很重要。爸爸媽媽可以不妨嘗試,自己踏出第一步,因為幼兒很多時候學習是靠模仿開始。家長不妨調節自己的期望,如果爸爸媽媽其中一方,未必是一個外向性格的人。我覺得都不需要給自己或小朋友太大壓力,要變得特別外向。

幼兒能夠坐定定就代表學習得好?

資料來源:家庭動力心理輔導員陳子慧

在現在的社會大趨勢下,其實很多家長都會擔心自己的小朋友不夠其他小朋友聰明,讀不到好的學校,將來便會無前途。但其實小朋友可以愈早可以安定地坐著,會聽人的指示,就是等於將來學習得好?

我們先要認識小朋友的腦部發展,簡單來看腦部可以由下至上分三層,有先後次序,最底層是我們的腦幹和小腦,負責我們基本的求生功能,例如呼吸、心跳、身體的行動及身體的協調;去到中間的是我們皮質下腦,又可以稱為感受大腦,因為是負責我們情緒和記憶;而最高層就是很多家長希望小朋友聰明、能學習多一點及可以專心點的大腦皮質,它就是負責我們的專注、語言、抽象思維及邏輯思考。

不過家長要留意我們大腦發展完全要去到三十多歲,而我們的最高層的思考大腦發展究竟發展如何?其實要看我們底下層的腦,是否有一個很好的根基。

而零至兩歲這個階段的小朋友,正正是他們的最底層活動大腦發展得最迅速的時間。所以他們需要很多身體走動及感官刺激,去幫助他們的大腦發展。如果我們過早強迫他們安坐著的話,反而令到他的大腦沒有辦法打好根基。現在很多研究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在早期階段過早給予小朋友有很多學術訓練,反而他們專注力、情緒調節、自信心或學習能力都會相對較弱。所以我們現在看見很多小朋友及青少年,很早便開始有抑鬱症、焦慮症和其他精神健康的問題。

另外這個階段的小朋友是很需要安全感,因為他們的大腦發展未可以令他安撫自己,所以當他們不舒服或感到不安全的時候,便會大聲地哭泣去求救。這是一個自然的需要,家長如果

當遇到小朋友有這個情況時候,可以抱住他、拍下他或者告訴小朋友「媽媽在這裡啊!」可能他去到一些陌生地方,覺得不安全,而這一個階段如果小朋友建立到一個很健康的安全感和父母的關係,其實這就是為將來健康發展打了一個好基礎。

至於選擇幼稚園,其實家長便要了解這間學校是否可以配合小朋友的成長發展,又或者小朋友當小朋友預備去面試,家長可以預早一點去學校,觀察學校及周圍環境,帶小朋友去玩,讓小朋友可以熟絡這邊的環境。到面試之前又可以先帶他去玩耍,接著便告訴他其實等會入到學校

老師會跟你玩耍和老師可能會跟你聊天,不需要給予他太大的壓力,入到學校不知道會發生甚麼事。

不過最後如果家長發覺小朋友去到兩歲,在各方面的發展,例如語言、自理能力及社交等,都和同齡的小朋友差一段距離的話,就要快點找兒科醫生做一個評估,盡快找適合的方法幫助小朋友。

四大破壞親子關係的行為

資料來源: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

不少家長經常會問「為甚麼小朋友這麼不聽話?」、「為甚麼他這麽討厭我?」或「現在愈來愈不理我了。」其實我們當父母的,有四種行為是會令小朋友慢慢地討厭了自己。平日接觸很多家長,他們很多時不自覺地說了一些說話,或者做了一些行為,令小朋友討厭自己,這都是父母沒有留意到的。

第一,是比較。我們經常很自然地對小朋友說「為甚麼你會這樣?」、「弟弟都沒有像你這樣,弟弟很整齊的」及「你看看旁邊的同學多聽父母話」等。當我們經常用「比較」的態度去表達自己時,小朋友一聽到媽媽的聲音,就會覺得很討厭。

第二,很多時候小朋友做錯事,家長都會忽略了其行為背後的動機。當發現小朋友做錯事,我們應先了解行為背後,小朋友想達到的目的,不排除他們是想做一些正確的事。可能是想倒杯水給父母或弟弟,又或他做功課做得不好,其實他已經盡了力,只是精神疲累。

當他做得不好的時候,我們可以先讚賞其行為,「辛苦你了,我知道你很乖想倒水給父母,但是以後不要再倒瀉了」、「這樣很危險的」或「不要走這麽快。」我們讚賞了小朋友後,他便會明白自己是做對了事情,然後才會聽父母建議後再改善。

第三,家長要留意每日下班時,其實是否充滿了負能量,將情緒帶進家裡。當家長看到小朋友行為做得不合意時,可能我們會一連串地地將情緒發洩在小朋友身上。這對小朋友並不公平,可能他只是犯了很少很少的錯誤,卻遭到連串的責怪。

第四,家長要很小心,表達憤怒時會把一些不正確的信息錯誤地灌輸予小朋友。例如「你這樣做,不如不要當我的兒子」。當我們錯誤地用了這麽激動的詞彙,對小朋友的傷害其實是很大的。

家長絕對不可以在小朋友成長過程中犯上這四種行為,否則他們從小就會討厭父母。

父母要如何表達對小朋友的愛?

資料來源:親職教育專家Ken Sir

有些媽媽會經常問我:「我應該怎樣表達我對小朋友的愛?會否因為我表達得太多而造成溺愛?」,我覺得其實中國人較為內斂,對愛的表現,很多時候都不敢說出來。尤其是你本來想表達你很緊張他,但就變成另一種態度。

有次我在沙田見到一個媽媽和她的小朋友走失了,然後再重聚,重聚後媽媽的表現是怎樣呢?就是捉著他的手打他  ,一邊打一邊説:「我剛剛見不到你,你知不知道我很害怕。我很擔心你,見不到你怎麽辦呀?」

其實大家都知道媽媽是愛他的,但小朋友就感受不到。我經常在講座分享一個例子去表達愛,就是在我小時候爸爸叫了一杯飲料,因為當時錢不多,當叫完一杯熱飲後就問侍應多拿一個杯子。在我面前不停把飲料倒來倒去,想盡快把飲料弄涼,讓小朋友喝的時候不會燙傷嘴巴,而且可以快點喝得到,但我發現如果當小朋友問父母的時候或我問過很多學生的父母,他們都是會答:「這樣會快點變涼。」

家長在回應小朋友時應該表達最深的層次,就是因為我愛你,我不愛你我怎麽會做這事情呢?難道我為旁邊那個做?為旁邊的小朋友做嗎?所以其實我們在生活上很多事情可以表達愛,但有一種事一定要記住,如果你害怕造成溺愛,一定要切記以下兩點。

第一點小朋友可以做到的事,應該要讓他做,你不應該爭著做。第二點就是小朋友犯錯,我們要指正他。在指正的過程中,盡量用到溫柔而堅定,需要嚴肅的時候要嚴肅。但要提醒小朋友記著要説上解決方法,而不是只說NO,只說不對。這樣的話,小朋友是不會進步的。

小朋友經常推卸責任 家長應問責?

資料來源:心理治療師李偉堂 

每每有事發生,小朋友就會以不同藉口,將責任推卸到別人身上。家長可能會因而責罵小朋友,但如此一來,可能會令小朋友更逃避承擔責任,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可以怎樣做?

首先當家長問小朋友「事情為甚麼沒完成?」或「為甚麼不懂?」的時候,家長是想小朋友承擔責任。但這時候小朋友會想要推搪,將責任交給其他人,歸根究底家長心裡其實都想小朋友做到這個責任。你要知道負責任最開始是小朋友有沒有空間去做決定 ,因為有空間叫作有自主的感覺。如果小朋友能夠有一種自主的感覺,會更加容易負責任。

舉例他不懂做功課,問他為甚麼不懂,他說老師沒教、老師教得不好或其他同學很吵。那一刻如果家長繼續要說他不專心,只會令小朋友把責任拋得更遠。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知道既然要面對困難,我們要怎樣做得更好,然後跟小朋友一起想辦法。

小朋友會覺得他有責任去做好事情,自然他就會把責住放回自己身上讓自己做到。而當小朋友能夠自己做到事情,他便會更願意承擔責任。所以這是我常說家長最重要的不是問責,因為問責只會教會小朋友卸責,而相對我們可以幫小朋友一起承擔責任,完成事情。這就是我們常教小朋友,承擔責任最重要的心得。

小朋友要吃營養補充劑嗎?

資料來源:資深營養師吳耀芬

很多家長也會問我「我的小朋友需要吃補充劑嗎?例如魚油丸或DHA,這樣會對他好一點嗎?」我自己也有小朋友,我就沒有讓她們吃任何補充劑。但是有一些家長便說「其實吃了補充劑會否真的聰明一點?」

其實如果有均衡飲食,當然不需要任何補充劑。為甚麼呢?例如魚油丸吃太多,也會有過度薄血的作用,很容易便會有流血不止的情況。所以我們說如吃了過量魚油丸的話,對小朋友而言也未必是好事。

我們可能要想辦法如何在食物之中,加一點到魚的成分,例如他不喜歡吃魚,我們可以把魚沾上粉漿烤熟,讓他覺得比較香脆和美味。又或在烹調意粉的時候可以放一些如蜆等的甲殼類食物,這已足夠小朋友吸收。另外,海苔這些簡單的食物,也有成分讓他們更聰明。

至於,家長可能都覺得多吃鈣質的補充劑,小朋友會長得比較高。這些也是不需要的,因為如果吃過量鈣片,也會很容易令他腎結石。我們可讓小朋友喝牛奶、吃豆腐或喝豆漿,也能幫助他吸收鈣質,又不需要額外特別補充劑。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小朋友長大反而要餵食?家長可以如何拆解?

資料來源:心理治療師李偉堂

由寶寶出世,家長開始餵奶,到慢慢餵糊仔。然後小朋友開始可以自己拿著餐具,一口一口自己進食,一步一步看著小朋友長大。但當小朋友到了6至7歲,會突然要求父母餵食,這是為甚麼呢?可以如何解決?

每當小朋友長大,父母都開心,尤其是小朋友吃飯,以前要父母餵食,後來小朋友學會用餐具,便會自己吃飯,本來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但許多家長不明白當小朋友會自己吃飯,反而開始要求父母餵食。這是因為父母餵食的親密感覺很好,可能令小朋友希望被餵食。

小朋友年紀小的時候,父母餵食也是一種樂趣,但當小朋友長大的時候,可吃飯到一半時仍要父母餵食的話,對父母是一個頭痛的問題。我們都不想為了餵食的問題而令整頓飯的氣氛增添火花,所以我們需要學習當小朋友吃飯途中要求餵食,可以用以下方法解決。

父母可以跟小朋友說「你再多吃兩口飯,爸爸媽媽便會開始餵食」下次同樣情況就說「你再多吃三口,爸爸媽媽便會開始餵食」,逐步縮短父母餵食的時間,同時逐步延長小朋友自己吃飯的時間。到後來有機會最後只是餵他一口,保持親子關係的親密,又能令吃飯氣份更有趣 。

學習真金白銀購物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在疫情下,很多家庭都已經習慣在網上購物,既方便又快捷,更可以騰出更多時間處理其他事務。即使在日常實際購買東西時,很多時候也不需要直接繳付現金,如乘搭交通工具或在便利店購物,都只需要使用八達通就可以完成付款的程序,毋須使用任何輔幣。當大家都習以為常,小朋友亦早已懂得使用這種電子貨幣,究竟有沒有問題呢?事實上,「方便」有時也會扼殺了學習過程中可能增長的知識。

各位試想想,成人使用信用卡也同樣方便了購物,但對於我們財政管理的能力可能產生很大的挑戰,因為我們需要很強的節制能力才不會超出預算或「先使未來錢」。有年青人曾坦白承認在成長過程中,家境較為富裕,看見家人吃完晚飯或在百貨公司購買東西時,只需要簽名便可以付款;自己想買東西,家人也是順著自己的意願,簽個名字便可以得到。但直到他出來工作後,才發現簽名之外還是需要實際付錢,原來金錢是有限的,在那一刻才開始學習財政控制,是否太遲呢?

家長適宜在子女年幼的時候,在日常生活中給予他們實際購買東西的機會,有助提升他們的認知理解及數學概念,更重要的是理財的常識及習慣。例如要求他們購買便利店的食物或地鐵車票時,暫時不使用電子方式付款,而是用現金方式付錢。縱使家長在過程中可能需要花上更多的時間,他們可能還沒有完整的金錢觀念,但他們實際的參與,容易產生好奇心及觀察力,漸漸感受或明白不同物品的價值。

家長可以隨著他們成長的步伐,教導他們在不同程度上認知錢幣,在教導他們實際購買物品的時候,必須加入趣味的學習或活動元素。首先,家長可以在家中讓他們有機會認識不同的硬幣或紙幣,如一元與二元的分別及不同紙幣的顏色。其次,當他們已掌握基本概念的時候,家長可要求他們找換家長所指示的硬幣或紙幣。再者,當他們已懂得單向付錢後,家長便可以引導他們收回找贖的錢。最後,當他們要學懂購買時,要知道找換的金額是否正確,而金額的數量或複雜程度,也可以隨著他們的認知水平而提高!

總的來說,家長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放棄以電子方式付款,只要在週末或適當的時候準備足夠的輔幣或紙幣進行學習便可。例如:乘車途中拿出輔幣實際核對,或購買東西時點算家長提供的錢,嘗試感受實際購買,如真的做成不便,家長可以同步使用電子方式完成交易亦可。

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在百多年前,文盲是很正常的事。但自從數十年前教育開始普及,時至今日,到學校接受教育是必須的,學習除了通過教師以語言直接傳授知識外,學生還需要自己閱讀教科書,在做功課或考試時,更考驗學生閱讀時的專注力及速度。

三十年多前,投考消防員的基本資格是小學六年級畢業便可,而今時今日,大學畢業生也未必能考到消防員。現代的火災已不單是要求消防員體能好,簡單用水便可灌救熄滅,因為有些火警的起因很複雜,要用特別的方法及化學物才可撲滅。

各行各業都需要閱讀能力

不論是藍領或是白領,都需要處理文件檔案,需要閱讀別人的報告或說明書,更需要自己書寫報告,所以閱讀及處理文書的需要可說是無處不在。以前文盲可以到銀行提款,但現代的自動提款機,我們不單可以提款,還可以繳交不同的費用,但就非常考驗我們閱讀的專注力及速度。

當我們成年後有很多簽訂合約的時候,而且合約有很多條文,字體又小數量又多,也是閱讀的一大考驗。現代人經常要在網上搜尋資料,也需要閱讀的能力,就是視覺搜尋符號文字的能力及速度。

培養子女的閱讀興趣

培養子女的閱讀興趣,並培養成為良好的習慣。雖然閱讀圖書也可以,但閱讀報紙是每個人必須養成的良好習慣,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總統教授,都需要定時閱讀報紙,因為只有這個方法才可以保持與社會的資訊同步,了解世界各地的變動,掌握通識思維。 

雖然現時有很方便的電視新聞,好像不需要自己閱讀,聽電視新聞似乎更方便。但實際上閱讀報紙除了得知新聞時事,更能不斷鍛鍊處理文字的能力,而且閱讀報紙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報紙可說是社會大學的教科書,是每個人做到老,學到老的不二法則。